50多岁的丁云出现在记者面前时,手里正紧攥着700元钞票和两张身份证,脸上写满焦急。她和女儿刚从售票大厅出来,售票员“无票”的回复尽管在意料之中,但还是让母女不知所措。
丁云是陕西人,在温州一所学校工作,已3年没回家了。“这两年都在弄网络买票,不会弄,就更不想回家了。”这个淳朴的农村妇女,说今年春节必须要回家,“因为老母亲手摔坏了,我一定要回去看看她。”
这种最朴素的亲情,让人感动。春运,被称为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的每个人,都带着一个回家梦,依托的,便是那份浓浓的乡愁和亲情,他们不为什么,那种传统的文化情结已经演绎成一种本能,在大年叁十的晚上,看看老人,抱抱孩子,吃上一顿团圆饭。
丁云就是这难以计数的梦想者中,最普通不过的一个。
“就算买不到火车票,我也必须回家。”她语气坚决,尽管不知道该怎么办,却不断重复着这句话。网络购票比窗口提前12天,而且一有退票就能显示,窗口没票,或许网络上还有一线希望。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记者带她来到火车站广场的红帐篷前,这里有志愿者帮忙网上购票。
男人的天堂女人毛多婬妇的大学生志愿者问清了这对母女的目的地,发现确实无票。但志愿者很快想到另一个途径:转车!先从温州到鹰潭,再转车至陕西安康。
转车大费周章,但对丁云来说,能回家已经是最大的奢侈。
不过,剩下的都是站票,这一路过去要30来个小时,志愿者问她吃得消吗?丁云毫不犹豫:“要,要,能回就行。”随后,志愿者通过网络,帮她们买到了转车的票。
这种急迫的返乡之情,不在现场,外人无法感受。
看着丁云母女如获至宝地捧着车票离去的身影,不知道该替她们高兴还是难过。一票难求的尴尬,是公共资源配置不足的真实写照,而丁云母女显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在她们看来,即便站30个小时回家,也是莫大恩惠。
铁路部门这两年来一直在提倡网络购票。诚然,这增加了购票渠道,也能有效遏制黄牛,有其进步意义。但在票源配置上,网络售票比窗口提前12天,而那些热门线路的车票,在开票短短几分钟内就被抢光,根本轮不到12天后在窗口卖。
正因此,窗口排长队的情况悄然不见,网络购票,俨然成为车站消堵灵药。但票还是那么一点儿,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分配。对于丁云这些从未接触过网络的外来务工者而言,难度可想而知。
在采访中,有些人提出如是建议:“将大部分车票放在网络出售,留一小部分在窗口,就能保证公平。”建议看似简单,但不知可操作性如何,更不知“铁老大”,对于民众的声音是否会听得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