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出台了《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标志着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也预示着我国职业教育再掀新篇章。为此,本报特约记者专门采访了集团公司下属男人的天堂女人毛多婬妇党委书记何向荣和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良春。
记者: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服务业产业链与服务链的立交桥,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次《决定》又把职业教育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请介绍一下当前全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何向荣:目前,全国共有高职1321所,占高等教育的39.45%。按照原来制度设计,职业教育是一种终结性教育,职校学生没有升学通道,成为学生报考职校的最大顾虑。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投入中,职业教育的投入高达2053亿元,但是学生、家长、公司和社会对职业教育仍然不满意。体制机制不顺畅,评价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合理仍然导致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的“短板”。高职在人力、科研、文化和经济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大部分学校现在封闭办学,没有起到应有的社会引领作用。如何破解高校体制机制、科技创新方面的瓶颈,如何借助职业教育的“东风”更上一层楼,便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决定》无疑给职业教育工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高职自身创新办学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后,应以社会服务为导向,将人才培养、技术研究与社会需求及趋势紧密相连,形成高职发展的良性“生态圈”。
记者:那么,工贸学院如何破解高校体制机制、科技创新方面的瓶颈呢?
何向荣:为了解决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工贸学院着力跳出教育发展教育、跳出教育评价教育、跳出教育反思教育,积极整合城市资源,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开创性地提出了“学园城一体化”特色发展模式。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学院获得由教育部等六个相关部门评出的全国职教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今后,我们一是要积极搭建社会服务平台,更好地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高校智力溢出效应和产业带动转型效应。2009年以来,工贸学院先后建成浙江创意园、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叁大园区,并坚持叁大园区可持续发展,不断夯实区域产业平台。如今,学院的叁大园区已经成为教育创新实践的有效载体,积极发挥园区化人才培养、园区化创业平台、园区化创新驱动社会服务等核心功能。学院园区化特色发展案例被收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编的中国高教改革发展丛书典型经验系列。学院53年的变革发展,也是国有公司改制解困由原来“传统制造业+出租”转型升级为“高教+科技+创意”现代服务业形态的现实探索。二是要创新特色办学模式,建设创业型学校。工贸学院从“产学研”、“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经过不断的深化、完善,到初步构建“学园城一体化”特色发展模式,实现了在顶层设计、机制体制、教育教学等方面与地方市场的紧密结合,与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联动。要立足于育人维度,通过全日制教育和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创新创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温州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着眼于服务维度,发挥高校主体优势,以学院投资或控股的院办产业和26个科研机构作为创新主力,形成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投资建设叁大服务园区;着眼于创新机制维度,探索“创业精神+创业教育+资本资产经营+自主办学”的中国特色创业型高校发展模式,形成政产学研市一体化的自我持续发展机制。
记者:工业学院地处绍兴,是杭钢集团主办的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如何依托集团彰显办学优势?
王良春:《决定》明确指出,要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健全公司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公司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将公司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我认为,一要主动服务集团创新发展,构筑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订单式”联合人才培养,扩大“双元制”规模,着力构建服务集团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培训和员工终身教育基地。以提升公司战略、公司文化和职业技能为核心,积极配合集团公司探索建立现代公司商学院,共同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新途径。二要积极争取集团支持,深度推进产教融合。依托集团公司的产业、人力和智力优势,联合制订行业技术标准、推进专业技术人员“交叉任职”、建立“兼职教师库”、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学院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叁要全力配合集团公司发挥行业龙头作用,彰显现代公司的社会价值。配合集团中长期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途径,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共建共享技术创新平台,强化集团公司在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记者:2013年,绍兴市政府提出“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城市发展战略部署,这是城市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是群众期盼的现实需要。工业学院如何立足绍兴地方,不断深化产教融合?
王良春:当前,学院已进入深化内涵发展的新时期,必须坚持走“立足地方、服务区域、辐射周边”之路,密切与当地政府的联系,求得广泛支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是继续争取绍兴市政府重点支持,加快推进叁个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二期建设,扩大社会服务范围,实施“新产物、新技术、新工艺”等“高、精、尖、新”技术技能培训;加快推进“绍兴市工业设计基地”建设,打造区域设计创新新高地,服务周边制造公司转型升级;积极推进“绍兴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提供共享创新创业平台,着力提升服务地方民生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二是加强专业对接产业,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绍兴产业重构战略,加快专业结构优化,做强、做大优势骨干专业,积极探索“通用航空技术服务”、“水域治理及环境保护”等新专业发展方式;持续深入实施“专业内涵提升”工程,探索校企联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先进技术研究所”,提升“公司科技服务小分队”建设水平,高水平建设省级“黄酒文化传承基地”,全方位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叁是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牵头“绍兴市职业院校联席会议”和“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搭建交流协作平台,促进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优化与共享。以省级优势专业为引领,协同中、高等职业院校完善“中高一体、专本衔接”,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推进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