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酝酿、多方论证,备受期待的高考改革意见终于“始出来”。昨天上午,《国务院对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浙江和上海两地被纳入此次高考改革试点,浙江省的高考改革实施方案预计一周后将发布,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
昨天,记者采访我市高校、中学的校长和老师,邀请他们谈谈对“新高考”的应对与看法。
温州大学副校长薛伟:实施意见的内容反映出了在今后高考录取中,高校将有更多的自主权,而且将更加公平、透明。另外,高考改革的启动将能够促进高校的全面、自主发展。
温州中学副校长金长林:按照高考科目由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的模式,今年的高一新生将明确不分文理班。不分文理科是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权,比如一个学生凭着兴趣和所长选择物理、生物和历史作为计入高考的成绩,即是把原先的“非文即理”的模式变成“不文不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这样的模式下,我们在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将在高一学生中推出“走班”制教学,由学生凭着兴趣选择课程,这也是为了适应文理不分科的改革方向而创新的教学方式。
温州第二高级中学副校长徐丹青:文理不分科不仅仅是考试中不分文理科,针对今年的高一学生在教学中也将不分文科班、理科班,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所欠缺,不分文理科显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吸收各科知识,加强人文素养、全面成长。而对于有些网友质疑的不分文理科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认为这样的推理不成立,课业压力更多地是来自于学生对于高分、对于好学校的追求,而非全面的学习。
瑞安中学校长陈良明:此前高校自主招生都在高考前进行,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学校是希望提前抢夺、圈占人才,但在实践中对于高中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习安排都有一定影响,比如,一个学生一会儿要参加北约的考试、一会儿又参加华约考试,耽误了不少正常的学习时间,将自主招生安排在高考后进行那么就能减少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干扰。
浙工贸学生处副处长廖文献:我省高考分为普通高校和高职单考单招两类进行,在我看来,即是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实践。其实,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方式的改革一直走得比较前面,比如《实施意见》中提到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在今年上半年,我省就已明确,从明年开始,高职单考单招专业理论考试相应调整为职业技能考试,已进行的职业技能考试技能成绩,将作为高职单考单招以及其他有职业技能要求的高校招生基本依据之一。目前,我省的高职院校招生有自主招生、叁位一体,以及“3+2”、五年一贯制等模式,多元化的渠道无疑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升学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