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综观我国高校德育,其实施途径和方式主要以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为主,其次是活动性的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再次是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的品德教育,这些都属于显性德育课程。因为灌输的成分较大,教学内容与手段相对滞后,削弱了德育的实效。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要求,除了发挥显性德育课程的作用外,更要关注以往被忽视的隐性德育课程。
隐性德育课程,润物无声
上个世纪60年代,欧美的课程专家经过研究,认识到学生除了在课堂和教材中学习知识外,还受学校的集体生活、制度特征、学校氛围的影响。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专着《课堂生活》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他把这种通过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对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观等产生影响的因素称为隐性课程。隐性德育课程是以间接的、内隐的、不明确的方式,作为内化学生思想品德的中介,强调更多的是实施不自觉、无意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升华。
隐性德育课程与显性德育课程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影响方式的内隐性---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通常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涉猎范围的宽广性--隐性德育课程打破了显性德育课程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一种使学生随时随地可获取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状态;产生作用的深刻性---通过学生心灵的体验和领悟内化到道德认知中,因而作用深刻而持久;课程的非学术性---隐性德育课程就其内涵而言,它不直接指向学科内容,也不只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业,它更多地体现为非物质性的精神文化;与显性德育课程划分的相对性---两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并且可以互相转化。
隐性德育课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德育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化的过程。欧美一些国家虽没有正规的德育课程,但它实际上采用的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泛德育”的形式隐性德育课程渗透在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是物质与精神、有形与无形、动态与静态的统一体。一般可将隐性德育课程归纳为以下几类:
物质范畴的隐性德育课程。校园的规划布局、建筑构造、生态环境等无不包含于物质化的隐性德育课程之中。优雅整洁、布局合理、富有内涵的校园环境,会促使学生自觉地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
哈佛大学一位着名教授曾经说过:“工作场所的物质环境,其影响是巨大的,对此,我每天早晨都会体会到。当我穿过市内肮脏的哈佛广场而进入庭院(哈佛大学)时,好像在沙漠中找到了一块绿洲,立即感到心旷神怡,使人清新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精神范畴的隐性德育课程。精神范畴的隐性德育课程主要表现为文化性的隐性德育课程,它是以一定的校园文化现象或文化活动为德育内容的隐性课程。经常性地开展高质量的学术和文化活动,能及时地给学生们带来新鲜的学术空气,激发他们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精神范畴的隐性德育课程还表现在示范性的隐性德育课程。教育者是隐性德育课程的“活教材”,教育者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氛围性的隐性德育课程也是精神范畴的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至学校的校风、学风,小至一个班级的班风、凝聚力,这些弥漫在学生周围的氛围是否积极向上,对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制度范畴的隐性德育课程。其在学校内起着引导、规范和调整学生的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作用。严明理性的校纪校规,科学民主的教学管理制度,既有硬性的指令导向,又有柔性的舆论导向,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具有鲜明的立场。这些制度规范往往体现了学校决策者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从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影响。
隐性德育课程,传递价值与判断
隐性德育课程以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独特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其功能主要表现为:价值导向功能。德育主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问题,决定和保证整个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隐性德育课程传递给学生一定的价值观和判断力。校园的物质环境,能引导学生的行为模式朝着社会期待的方向生成和发展。将独特的校训镌刻在校园的醒目之处,总是给人以激励的作用,而且能让一进入校园的人们感知学校倡导的办学精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给学生们指明了人文与科并举、高雅与通俗共赏的文化艺术方向。
陶冶熏陶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隐性德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利于内化的情感体验与感悟的现实情景,从而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感。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人文气息是最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所有这一切能让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尤其是教育者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耳濡目染更是不可多得的品德教育元素。
自律规范功能。隐性德育课程具有一种内驱力,制约着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其实质是一种制度文化的调控,使受教育者在特定的校园氛围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制度规范尤其如此。学校制订的各类校纪校规,不仅仅是为了维护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还应该是为了把这些制度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增强他们的自律意识,使他律与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自我管理的境界。
隐性德育课程使学校德育工作走出了单一德育课程的模式,极大地拓展了现有的德育内容。随着当前各校对隐性德育课程的日益重视,设计和开发隐性德育课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必将呈现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