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是民生之本。改革开放叁十年从“计划轨”向“市场轨”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就业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就业工作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近年来多项就业促进政策的出台,确保了每年大部分的应届毕业生在离校前后落实了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就业政策: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
王乐,1991年大学毕业,“我们那时候的就业可和现在不一样,当时就业还是国家分配,由于我家里离山东省兖州市近,就近分配到了兖矿公司了。”当时的情况是首先单位有的指标,然后上报给地市,地市统一汇总信息发至高校。
王乐告诉记者:“我毕业那个年代,就业似乎很简单,只要相对对口,然后等着被分配到家附近的单位。在校表现也是学校分配就业的标准之一,但是没有现在对在校表现那么高的重视度。学生也有相对的选择权,可以在分配的时候填报自己的意愿。但是在大多情况下学校会依据就近分配原则,因此也影响了学生分配的结果。”
纵观改革开放至今30年的毕业生就业(分配)政策沿袭和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叁个主要阶段,即计划经济体制阶段、商品经济体制阶段和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在不同阶段,毕业生就业(分配)的制度有所不同,是不断改革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与其时代特征相适应,并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就业实行的是“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制度,即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费全部由国家承担,学生毕业后,全部由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当国家干部的制度。这种就业制度,与当时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
党的第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科技、和劳动人事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以“统包统分”为特征的毕业生分配制度也在经历着一场变革,并已取得了积极而稳妥的进展。
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由于我国目前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国家可提供的毕业生数量在近期内还不能满足各方面的要求,社会上还不具备公平竞争的环境,因此这项改革只能随同其他方面的改革逐步实施。
学生心态:从高起薪到零起薪
学生的心态也在这30年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下,很多人的就业思路也在逐步调整。
1992-1993年提出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的理念,学生就业从包分配转变为双向选择,学生和在心态上的接受都是有个过程的。在这方面,学生由于学校的指导接受的相对快些,而家长在这方面相对滞后。
的林林介绍:“从近几年的一些参数上也可以看到大学生对于就业心态的变化。四五年前的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学生对自己的起薪要求是叁千元以上。现在学生对起薪的要求一直在降低,甚至最近迫于全球金融危机,大学生有了对于零起薪也能接受的情况。这些都显现了大学生就业心态、就业理念的变化。”
现在很多大学生慨叹自己生不逢时,但其实现在的就业形势只是结构性的矛盾,社会急需创新型、拔尖人才、复合型人才。
蔡红建老师表示:“就业是自己的事,无论时代怎么发展,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参与到社会的建设中来。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勇敢地到基层去做合格公民、国民表率。”
就业形势:从天之骄子到普通劳动者
改革开放之初,恢复,毕业生不存在就业的压力,大学毕业生是香饽饽。无论你是否有毕业证,无论你是专科还是结业、肄业,在普通老百姓眼中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北京交通大学的蔡红建老师介绍:“1982年,我校一个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分到了一个火车站,当时的单位根本没有考虑这个学生的专业是不是符合,只是觉得大学毕业生不要白不要,反正比中学毕业的强。那时的毕业生是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生是奇缺‘商品’。各个单位如抢购一般,都以拥有大学生雇员为骄傲。”
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数量多了,社会上对大学生的重视度也就慢慢下降了。就业结构性的不平衡,导致了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有些毕业生有业不就。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公务员4000:1的招收比例,并不能说明就业难,只能说明大学生就业的盲从心态及其就业观相对不合理。
就业指导:从简单分配到“叁到位、四化”
现在的高校就业率已成为高校办学的生命线,甚至就业率对本科可以“一票否决”。展开时代发展的卷轴,高校就业指导又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呢?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高校不存在就业指导,老师只是办手续,就业指导就是分配的过程,主管毕业生分配的人员大权在握。那时候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儿”,高校的角色定位更多地是定位在宏观调控上,没有市场化的运作,也谈不上生涯规划。蔡老师说:“当时分管学生就业分配的老师可是掌握着学生的命运,那可是生杀大权啊。”
而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十年前的就业指导主要是在高校学生大四的时候进行形势、政策、手续和流程上的介绍。但高校逐渐意识到对于就业,这样的“临门一脚”并不好,没有什么效果,也就诞生了初步的就业指导。
近几年间,高校的就业指导以“一把手工程、叁到位、四化”为准则,就业指导迈向了一个新的纪元。一把手工程强调了高校领导对于就业的责任;叁到位主要是指人员、经费和机构的到位;四化主要是指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和信息化。
就业指导课进入教学大纲,国家的要求是就业指导课用叁到五年从选修变为必修课。也是对就业指导由阶段化向全程化的迈进。专业化主要强调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林林老师举了个生动的例子,‘从1998年以前的“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到1999年开始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这一名称上的变化也是就业指导发展的生动体现。”
而招聘会不再收费、用户就是上帝的理念的提出,都显示处我国高校就业体系正在逐步完善,高就业形势朝着一个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