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的“武功”超过汉、唐,版图也大于汉、唐,但元统一后却始终没能形成汉唐盛世那种经济繁荣、文物灿烂的“文治”局面。在忽必烈晚年,元的统治已开始走下坡路;后继各代,更加腐化衰落。几十年后,元王朝就陷入了民变蜂起,天下分崩的局面。元统一后90年,就被在农民起义中建立起来的明王朝取代了。元末的经济思想是当时经济凋敝、民生困苦、社会动荡的局面在思想领域中的表现。他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元王朝统治的日益腐朽,对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凋残
在元朝统治日趋腐朽的情况下,社会秩序不安定,百姓负担更惨重,水利失修,灾害频发。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元政权调动大军镇压。镇压农民起义的各路军阀之间以及不同的农民起义队伍之间,也相互进行战争。凡此都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黄沙渺茫茫,白骨积荒藟,哀哉耕食场,尽作狐兔垒。” ⑨面对这种状况,揭露元末经济凋敝和民生困苦的状况,并且探讨救治之策,自然成为应有之义。
当时有识之士都纷纷表示了对元政权的横征暴敛,对贵族、豪富残酷剥削、掠夺的遣责
忽必烈时期已因战争及对贵族的大量赐予而造成财政困难的不断加剧。忽必烈之后,统治势力的腐朽淫靡日甚,财政开支日增,困难突出。元武宗时(1308~1311),中书省臣已屡报“帑藏空竭”。元文宗时(1328~1332),朝廷的一切泛支,比元世祖至元叁十年以前,已增加数十倍。财政搜刮加重,使人民的负担比元成宗时(元世祖继位者)增加20倍。元政府的财政困窘和对百姓掠夺的加重,是元末经济思想反映的又一重要内容。
对纸币及纸币贬值问题的探讨和议论
元代是历史上唯一把纸币作为全国范围主要流通货币的王朝。“纸币发行”成为元代经济思想中的一种较为丰富、颇有特色的内容。元世祖初期所发行的“中统钞”,币值较为稳定,后来就因多发纸币以应付财政需要而造成日益严重的“物重钞轻”之势。如,元世祖后期,发行“至元钞”同贬值的“中统钞”并行,比价为1:5。此后,“至元钞”也日益贬值。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发行“至大钞”,又把“至元钞”贬值到“至大钞”的1/5。(《元史·食货志》)元末,钞币十锭(1000贯)在首都市场上还买不到一斗粟。民间交易多用铜钱,或者以物易物,纸币已形同废纸。正因纸币在元代的货币流通中处于特殊的重要地位,当时人们对于纸币问题的探讨、议论也特别多。元末,针对纸币的严重贬值、民间拒用等情况,还出现了重新铸造金属货币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