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都是少数民族的少年,有着拮据的家境或病痛的亲人,他们有梦想,却因为家庭困境而束缚了起飞的“翅膀”。
前天,叶康松慈善基金会在市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聚民族情·圆学子梦”少数民族贫困生圆梦工程助学金发放仪式——首批“成才梦”资助对象为82名高中生,每人每年3000元助学金,持续叁年。首批“创业梦”资助对象2名,各获得2万元首期创业金。
手捧圆梦基金,少年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份爱心,将为他们的成才、创业梦想插上“翅膀”。
带着这份爱心,向上吧,少年!□实习生 赵爽子/文 余日迁/摄
一次感动的回访
今年9月24日,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市叶康松慈善基金会、温视都市生活频道温州零距离栏目和本报雪君工作室联合推出“聚民族情·圆学子梦”活动,陆续收到了“成才梦”申请表106份、“创业梦”申请表5份。叶康松慈善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义工队伍分4次对瑞安、洞头、乐清、龙湾、苍南等地的申请者做了实地回访。
该基金会的副秘书长诸葛忆芬走进了苍南县11户少数民族贫困生家庭。这一次走访,让她感触良多。“有一位小女孩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她和爷爷住在一起,爷孙俩住的地方,黑暗、没有窗户、没有桌椅,只有两张破旧的床,床上放着他们的生活用品。但就是这样的生活、学习环境,这个小女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诸葛忆芬说,回访的其他几个孩子家境也都很困难,但都非常懂事、坚强, “这真的很难得,令人感动,我们的一点力量能够帮助他们,让他们上得起学,显得特别有意义。”
最终,“圆梦工程”确定首批“成才梦”资助对象82名,“创业梦”资助对象2名。
一声真挚的谢谢
来到现场的受助者75名,当领到那份圆梦基金,他们都报以笑容和感谢。
今年16岁兰婷婷,是苍南马站高级中学高一(6)班的学生,一个原本喜欢笑的女孩,但从初叁开始,她变得不爱笑,不爱说话,因为担心自己没钱上高中。婷婷一直与爸爸生活在一起,妈妈对她来说是空白的记忆,因为3岁时,父母离异,妈妈离开了。在她12岁那年,爸爸脚被炸伤,一到夏天就会流脓,赚钱变得更加不易。
“家里欠着好几万元,高一的学费,也是爸爸从亲戚那借来的……所以这份助学金对于我来说特别重要,真的。”
本报曾报道过的泰顺一中高一男孩小光除了感谢叶康松慈善基金会的资助外,还对帮助他的爱心人士道声“谢谢”。他说,没想到有那么多人关心他,这些爱心不仅给了他感动,还给了他动力,“我一定好好学习,不愧对这些帮我的人。”
前天,收获感谢的还有市叶康松慈善基金会义工队、温州爱心璀璨义工队、温州新青年志愿队的十多名义工。他们忙前忙后,为这次活动付出了很多。
一份坚定的信念
兰建平和雷荣文是首批“创业梦”资助款获得者。两人都来自苍南,畲族。兰建平今年25岁,毕业于浙江工贸学院,正在为自家的养鸡场努力奋斗;雷荣文今年26岁,毕业于重庆工商大学,现在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农产物种植园。
“我现在创业不只为我自己,也为我的爸爸妈妈,为我们一家人奋斗。”兰建平说,她的父母没读过多少书,就希望她能够学有所成。为了供她读书,几乎花光了积蓄。毕业后,她就开始帮爸爸管理家里的鸡舍,后来生意越来越好,她便想扩大规模,建立卫生的养殖厂。“资金一直是难题,村干部给我送来‘圆梦工程’申请表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她说,“我还要将经验分享给山区的朋友,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这笔创业资金同样让雷荣文坚定了继续干下去的决心。“不管多累多苦,都要坚持下去。”他说。
一封越洋的贺信
资助金发放仪式上,这些受助者还收到了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贺信。贺信来自叶康松慈善基金会的创建人叶康松先生。因为无法亲临现场,特通过这样一封信,来传递他对这些少年的期盼和祝福。
以下为贺信节选:
“今天,我们选择了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幸运的,但也因此肩负着责任。借此机会,我想寄语同学们:在你们接受慈善资助的时候,要记住,这是社会对你们的关爱,也是对你们的一种期望。一定要好好珍惜机会,懂得感恩。要勤奋学习,努力创业,用你们优异的成绩和业绩来回报家庭,回报社会。”
目前,“成才梦”尚缺18人,“创业梦”还缺8人,主办单位将继续寻找落实,直到额满。如要提交申请,可与各县(市、区)民宗局、乡镇、村居联系。
申请表格可登录温州市叶康松慈善基金会官网 下载。纸质原件请寄送至温州市叶康松慈善基金会,地址:温州市东游路69号,邮编:325000。
咨询电话:本报雪君工作室880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