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医士。

清“会典标名”牌坊,为表彰陈遇春倡设文成会而立。 林鸿麟 摄

民国时期为赈灾设立的永嘉协振会第一妇孺收容所
作为原生态民间慈善力量的标志,市区红日亭如今成了我市的“慈善地标”,媒体盛赞为传递和凝聚善与爱的纽带,体现了温州人朴素的价值追求和乐善好施的历史传承。
温州历史上是永嘉学派宋代着名学者叶适的治学之地,叶适等人倡导的“农商并举、义利并重”的观点,长期影响温州人的思想和行为。温州经过两宋开门办学的文风洗礼,读书人的队伍日益扩大,人心向善的风气深入人心。到了明清两代工商业日益发达,社会日益趋向稳定,官民合办慈善成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由于明清政府官员的提倡,慈善设施更加完备,各类慈善机构规模日渐壮大。特别是地方开明绅士及有钱人的参与,慈善事业发展很快,他们的言行成为民众的楷模,成为民众口口相传的佳话,为改进民风与社会的稳定起到很大作用。
建桥铺路 便利交通
温州是水乡,桥梁接通河网,据清光绪《永嘉县志》,城内桥梁达150余座,加上城郊共420座桥梁18津渡。仅城内就有半数以上的桥是乡民筹资修建或者重建。如城内敬亭桥、安丰桥、洗马桥、打锣桥、天高桥、安仁桥等27座桥均系清同治年间邑人筹资重建,有的桥就是以出资者的姓命名,如宋公桥、高公桥、周宅桥、木施桥等。
城内的小高桥,宋时建,年久失修,到了清代破烂不堪,摇摇欲坠,百姓行路困难。百年老店叶德昌创始人、邑人叶锡金、孟璜、李全英捐千金而重建。叁十六都的滕家桥是明代小木桥,木桩腐朽,岌岌可危,叶锡金捐资重建,还置田40亩,收入作为每年修桥费用,托当地人进行专管。
清咸丰叁年(1853)夏,温州遇台风强降雨,风雨交加时间达十天之久,冲垮了蒲洲八字大埭,这座大埭是温州的重要水利工程,永嘉、瑞安两邑的万亩耕地全赖此埭灌溉,邑民叶品金筹资二万余两,其叔父叶冠瀛、叶箐莪鼎力相助,众乡亲合力重修大埭,此举惠及后人。
龙湾河网较阔,当地吴姓大户置义渡两只,便于老百姓往来搭乘,后来因为年久,义渡船损坏无法使用。当地一些船户趁机霸占码头,勒索往来百姓,以致经常发生超重致使船翻人亡的事件,民怨沸腾。清道光十年(1830),年老长者向永嘉县府反映,知县刘邦彦召集当地乡绅公议,大家纷纷出资,恢复义渡,方便百姓,为了杜绝后患,特立《义渡碑》告诫乡民扬善惩恶。
温州又称“七山二水一分平”,山区老百姓外出要翻山越岭,山道崎岖,明代旧志称“溪河各乡,民无病涉,皆好义者为之。或独建,或众建,修复创始之功不可没也”。永嘉溪口,位于楠溪江上游,东有虎山盘踞,南有苍峰耸立,因年久山道失修,草长道没,过往的樵夫山客、客旅行商哀叹步履艰难。清道光十五年(1835),邑民刘文统堂房兄弟四人倡议重修古道,当地的富户,以及原籍溪口的商贾纷纷解囊相助,最后助成善事,刻《苍峰岭路碑》表彰。
对于这些善举,明清官府往往树碑送匾表彰,树立行善者的良好形象,达到扬善惩恶的社会作用。
荒年赈灾 建设义仓
温州是个台风旱灾等自然灾害较多的地区,即使在明清太平盛世时,政府也是“耕九余叁”,防患于未然,当时仿古制设置“义仓”。所谓义仓,就是当地的绅士及有钱人出粟麦储备,以防凶年。清咸丰年间,市区有永余仓、社仓、广丰叁仓、县义仓等9所,最鼎盛时期仅城区各类义仓多达14座。
如建于清咸丰四年的“米业义仓”就是市区各米业捐建的,地址在府学明伦堂旁(今府学巷),建仓21间,每间储粮500石。乡绅们还选出董事、经理、出纳等予以管理。清同治年间的“新旧社仓”规模最为庞大,是西溪巡检翟志叡与地方绅士一起捐办,老社仓设立在府前街,分乾、元、亨、利、贞5间,又增加新社仓7间,分乐、岁、人、皆、有、笑、声(乐岁人皆有笑声)七字,各都均设分仓,如十六都社仓四间,分风、调、雨、顺四字;十七都社仓六间,分岁、大、有、屡、丰、年六字。总数量达上百间,共储谷物二万余石。
明清政府重修文庙、府学、县学及各类庙宇,集中推行社会教化,崇尚文明,劝人为善,鼓励民间绅士出粮赈灾。官府往往用“义民”、“义门”等匾额使行善者获得荣誉或授予“义官”、“散官”等虚衔,或者减免徭役来奖励。
养老育婴 资助寡妇
温州养老育孤历史悠久,建于明洪武八年的养济院,原址设在市区来福门外,主要救济孤寡老人,俗称“孤老堂”,也就是着名的温州民谣《叮叮当》中唱的“山脚门外孤老堂”。
市区的育婴堂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设在市区惠民桥附近,抚养弃婴,由知府金洪铨首先捐俸禄,乡绅梁春、蔡宏勋、邵世录等劝捐得银2412两,择地建房99间,同治十二年又增加50间,为温州规模最大的育婴救济场所,并且创建牛乳哺婴章程,故存活者众。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府杨镕在温州育婴堂写下一副对联:“啼饥号寒,看目前便有恁多赤子;望恩待泽,想堂外不知几许苍生。”清同治年间,知府戴槃也写下一副对联:“保赤重周官,曰仁曰慈,问何以心推赤子;帡幪同夏屋,爰居爰处,要无惭身坐黄堂。”这反映了当官爱民如子、止于至善、忠于职守的士大夫思想。
清乾隆之后,温州所属四县(永嘉、平阳、瑞安、乐清)均设立育婴堂或者救婴局。据清道光十二年(1832)永嘉育婴堂碑记载:由于育婴堂建成已88年,屋漏墙塌,颓败不堪,知府刘煜准备予以重修,恢复旧规,平阳籍贡生杨德音乐善好施,马上捐出400亩良田以充公用,又定下每年交租谷钱四百八十千文以助育婴堂食用之需,并且将田亩、岁租、粮额清册存府。刘煜书“继善保婴”匾额,以彰显他的善事。
清光绪元年(1875)还创建恤嫠局,温州知府邹溥仿照省城“清节堂”条规,酌量变通,分别资助寡妇、年迈妇女每月生活费。
开设学堂 捐金兴教
在《温州文献丛书·历代碑刻集》中,涉及祠堂私塾、书院、公学、义塾、学堂,大多是地方绅士捐款开办,如平阳社学,原址是明代刑科给事中鲍辉家私塾,清乾隆十叁年(1748)其后裔鲍王辅捐出,改为义塾,帮助贫苦子弟就学。
建于清宣统叁年(1911)的楠溪学堂,共32人捐了1000余元大洋,最多的600元,最少的2元,还有一人捐献了27块玻璃。清嘉庆九年(1804),邑人陈遇春集资2800两银子,存典生息,资助贫困学子作为乡试会试路费,名之“文成会”。此外,光绪初年创办的“武成会”、“永场梯云会”、“南乡文成会”,都给贫困学子带来莫大的好处。
筹办医院 义诊送药
清末以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温州的医疗行善开始从个体行为逐渐走向集体行善。过去大多是一个名医在家行医来行善,清末,开办医院成了慈善事业的重要内容,清咸丰五年(1855),举人陈虬等人创办温州首家中医医院“利济医院”,院章就有“减润应诊,以其广道便民”。
清光绪五年(1879),同知郭钟岳倡议设立惠民药局,每年3月15日至9月15日,设局3所,在城中府城隍庙、城西北叁港庙、城外大南门天后宫,各请医生一人到局施诊。如果就医者确系赤贫,医生在处方上盖印,患者可持方免费取药。
清光绪叁十一年(1905),基督教会创办的白累德医院将温州医疗慈善事业推向一个新高峰,医院分初诊、复诊、急诊、免费四种,免费项目是针对穷人而设立。后来温州工商界联合创办的普安施医施药局,更是以“专以施医施药,救济贫病者”为宗旨。
本文老照片由黄瑞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