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贸职技院传承“非遗”文化
瓯塑作品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
□本报通讯员 姜 婧
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最近焕然一新,其中左手边的一幅宽4.4米,高3.8米的大型立体浮雕倍受瞩目,这是一幅面积约17平方米的大型瓯塑壁画作品《雁荡秋色》。
作品由男人的天堂女人毛多婬妇区域文化研究中心郑央凡老师带领师生团队10余人,耗时10个多月完成。专家认为《雁荡秋色》创作手法创新,构图虚实结合,凸显合掌峰雄伟气势,色彩搭配引人注目。作品如何拿到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入场券”的呢?
文化自信:创新点燃非遗文化
瓯绣、瓯塑是温州独有的地方传统艺术,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学艺难、效益低等种种原因,后继乏人。浙江工贸职院引进以高级工艺美术师邹绳珠、郑央凡为代表的瓯绣瓯塑大师,大力推动瓯绣瓯塑各个方面的创新探索,不仅创作了一系列精品,还开设专业课程,吸引600余学生,通过申请专利,编写教材,为温州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进传统文化、进工艺大师、进课堂教材,出创意设计、出产物专利、出技艺人才的模式让瓯绣瓯塑扎根学院。
文化自觉:公益点亮非遗文化
经过10年不断探索和实践,该校“引进来,走出去”,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同时借助系列公益活动唤醒民众对瓯绣瓯塑保护的文化自觉,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传承之路。
进学校。师生深入幼儿园、小学、中学,让瓯塑瓯绣之花在青少年之中开放。春蕾民工子弟学校、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等都留下了工贸师生传授非遗的身影。一位聋哑儿童用手语表示:“学习了瓯绣、瓯塑之后,让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着自己制作出精美的作品时,我觉得自己价值很大。”学院已经走进20个学校,共建5个教学研究基地,受众学生达8500人,提供免费体验达780人次。
进社区。社区是“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要载体。去年,瓯绣工作室迎来了一群带着老花镜的特殊学员,他们是40位中老年人瓯绣公益培训班的学员。大师亲自示范,学生志愿者在旁慢动作演示,让一位老人不禁感叹:“和年龄相仿的人一起学瓯绣,感受本土文化,锻炼手指和大脑,也出来走动,放松下心情,还有志愿者的陪伴,真的很开心!”学院传统文化传播志愿队深入15余个社区,为300人提供免费教学和学具,让居民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进展会。浙工贸充分利用各类展会的平台,引导全民参与保护非遗文化。通过参加30多场展会,进一步提高瓯绣瓯塑知晓率。在各类展会和比赛上,瓯绣瓯塑优秀作品通过拍卖,将所得款项用于慈善事业。
进海外。中国不应满足于成为世界加工厂,还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寻找民族文化新的创造力,引领世界新潮流。该院学生创作的宝马尘颈苍颈卡通瓯塑作品,现被德国宝马总部收藏。该校还创作美国50个州的州花州鸟,成为美国人的“礼品”。
进网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该院为瓯绣瓯塑提供由“入”到“出”的活态传承模式,开通温州名购网,将瓯绣瓯塑作品与温州鞋服、眼镜等名品放到一起展示,引来各地网友的热情关注。创新模式将瓯绣瓯塑的传承打造成一个产学研市集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文化自强:创业点旺非遗文化
学院坚守传承非遗孜孜不倦的精神感染了很多学生,他们不仅乐于学会瓯绣瓯塑,更是将非遗基因融入创业之中。非遗文化不仅需要传承者,更是需要经营者,这样非遗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校友杨忠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校独特浓郁的文化氛围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刚入学就选修瓯塑课程,课余一有时间就跑去瓯塑工作室练习。
大二期间,杨忠敏的瓯塑科研课题获得了学院提供的1万元创业基金,并申请到了校内的一间免费工作室,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学院不仅在瓯塑技术上为他提供支持,更是就市场调查、市场定位、寻找客户等经营方面给他提供帮助。杨忠敏通过详细市场调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了开发家居装饰摆件、商务礼品、个性动漫等小型瓯塑产物。2012年5月份,杨忠敏的瓯塑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成立。目前他的团队已经扩展到20多人,绝大部分都是学弟学妹,他已能反哺母校积极带动学生就业。

浙江工贸职技院师生团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安装《雁荡秋色》并作最后调整工作。(本报通讯员 陈 青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