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瓯塑、贝雕、细纹刻纸、木活字印刷术……这些离现代生活似乎很遥远的传统民间工艺,如今拥有着一批忠实的小粉丝。
5月15日,2014年温州市首届非遗进校园文化研讨会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举行,来自我市近50所高校、中小学的负责人,各地非遗中心负责人,非遗传承人等齐聚一堂,就温州近年来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成效、经验等进行了交流。
近十年来,我市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全市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学校达到70多所,其中,有40多所学校设立了非遗课堂。目前,温州有10所学校被列入省级非遗教学基地,温州大学被列为浙江省高校非遗研究基地。
近距离接触这些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技艺后,起先只是充满好奇的青少年往往都爱上了非遗文化,主动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队伍中来。
据悉,温州目前有永昆、乐清细纹刻纸等4个项目列入人类非遗名录,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30项,省级136项。“非遗保护需要全民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成为非遗保护中一项常态化的工作。让更多年轻学生去了解、亲近、传播和传承非遗,将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加深对家乡文化的情感。”□叶闻菁
不少毕业生创业选择瓯塑
今年二月份,一幅宽4.4米、高3.8米的大型瓯塑壁画《雁荡秋色》亮相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这幅壁画是由男人的天堂女人毛多婬妇瓯塑教师郑央凡与其学生共同创作的。
2005年,浙工贸开设瓯塑公共选修课,并计划创办传统工艺美术研究所(现更名为区域文化中心瓯塑工作室)。当时在公司工作,但对学生时代掌握的瓯塑技能一直念念不忘的郑央凡心动了,她带上组建方案前去面试,后被录取,并担任工作室负责人。“刚来学校上课时,我问学生瓯塑是什么,大家都摇头。” 郑央凡说,经过九年时间的发展,学校走出了集中学生培养方式与学苗培养方式相结合的新路子,挖掘出一批优秀的瓯塑传承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技艺的传授效率。选拔出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对象,一年时间内,这些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一定水准的作品。”目前,学校已经培养了800余位学生,很多学生毕业后还选择将瓯塑作为创业项目,创办了瓯塑礼品、装饰等公司,并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聋哑孩子作品被送出国门
5月18日下午,温州市博物馆举行的《动画中国风——经典动画与传统文化展》上,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观众——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他们原本以为要去看大师们的作品,没想到在展示台上发现了自己创作的剪纸作品,大家都兴奋不已,这是学校老师给孩子们准备的惊喜。
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非遗教学已有12年的时间。2001年,学校邀请乐清象阳刻纸老艺人余惠忠到学校给学生上课,从小就喜欢美术的聋哑教师朱道孟受到启发,他前往象阳拜师学艺,回校开设了细纹刻纸课程。刚开始学生们并不喜欢,但随着朱孟道教学方法的改进,增加课堂趣味性,学生们渐渐地爱上了这堂课,如今一到晚上、周末,教室里就会有很多学生在练习细纹刻纸。近年来,学生们的作品多次在国内比赛中获奖,还被选为我市出访古巴的礼品。
学校校长李科说:“聋哑孩子在注意力和耐性方面比普通孩子要好。我们选择温州民间工艺作为学校职业教育的突破口,以后逐步扩散到其他民间工艺领域。职业技术教育对残疾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他们有一份喜欢的工作,就能够真正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发明了练字“神器”
不用墨汁只用清水就能写字,还可以反复书写几千字。这种既经济又环保的练字“神器”叫做“环保无墨反字练习毛毡”,是瑞安市开元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了便于木活字印刷术技能的传承而于去年发明的。该发明已获温州市中职小发明创新大赛一等奖,目前正在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已知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四年前,瑞安开元职专决定开展以木活字印刷术为主,竹编、瓯绣、米塑等多个非遗项目的普及学习和传承教学。学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聘请5名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来教授学生和教师,并逐步形成领导小组、教研组、专兼职教室、广大学生和兴趣小组等较健全的机制。“很多学生上文化课时打瞌睡,但到了技能课堂上,个个都很专注地学习,这说明他们对非遗技艺是非常感兴趣的。”副校长汪飞来告诉记者,为了对师生们近年来的学习成效进行检验,接下来,学校将请专家来校对师生们进行木活字印刷术工种等级鉴定,首批45位师生将接受严格的专业评定。
墙上贴着精美的细沙书画
墙壁上贴着精美的细沙书画、走廊里挂满了栩栩如生的渔灯……在洞头县东屏小学,到处可以看到学生创作的非遗作品,让人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氛围。
洞头县东屏小学地处临海,这里海洋风味浓郁,有着丰富悠久的民俗文化。学校大部分学生都居住在农村,从小就对渔灯、贝雕、卵石等民间工艺很熟悉,且农村的孩子动手能力都比较强。从2006年开始,学校相继推出贝雕制作、卵石绘画、渔灯制作、女红手艺等社团活动,让洞头的民间工艺走进校园。2012年,东屏小学成为温州市首家“温州市小学美术学科教研基地”。
“我们邀请民间老艺人来学校指导学生,同时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比如在传统渔灯的基础上添加色彩,做花边修饰等,让渔灯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学校领导卢伟说,为了让民间美术课程能在全校铺开,学校目前正在开发校本教材,不仅让孩子们学会手艺,还要让他们了解非遗历史,领悟非遗文化的精髓。
剪纸课程成为学校特色
苍南县民族中学于1998年引进苍南点色剪纸项目,从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开始,通过举办剪纸作品展览与剪纸艺术节活动、创建剪纸专业网站、建立剪纸工作室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剪纸基本技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剪纸兴趣爱好。
“我们的目标是将学校剪纸校本课程建设和非遗文化活动向纵深处推进,让民间传统工艺和民族非遗文化血脉永续,薪火相传。”苍南县民族中学点色剪纸传承基地负责人叶文运如是说。
选送学生参加县、市级中小学艺术节及各类比赛,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剪纸交流和展示的舞台……学校还组织专业人员编选剪纸课程教材《怎样学会剪纸》和《民间剪纸》等。目前,剪纸已全面进入七、八、九年级课堂。“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向社会积极推广普及苍南点色剪纸工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文化效益。以民间庆典、社会文化公益活动和各种博览会为平台,不仅锻炼了学校剪纸工作室学员艺术实践能力,而且扩大了点色剪纸工艺的社会影响面和国际知名度。”叶文运说。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