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汽车行业经历过去十年井喷式发展,进入了以后市场为利润增长点的新时代。近些年来,我国汽车行业迅猛发展,每年大量汽车的产出与销售,无形中给相关配套服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压力,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汽修行业。与此同时,汽修行业内部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汽修人才的招收与培养。
4厂店面临变相“招工难”
据了解,目前我市虽然没有具体针对汽修人才缺口做过数据统计,总体上也未发生“用工荒”现象,但是,根据汽修行业协会内部的粗略统计表明,包括4厂店在内的不少汽车维修公司都存在部分技术岗位人手不足,高端人才缺失,汽修员工人事变动频繁等问题。
“总体上是一年比一年难招,机电工、前台等岗位情况稍好,钣金与喷漆方面的技师招工难度较大,配件仓储的就更少了。”温州华特别克4厂店总经理徐昌强指出,华特这样规模较大的4厂店,由于售后部门员工数量充足,部分岗位临时的人员紧缺,能够通过公司内部的自我稀释来缓解。同时,因为店里实行轮班制和晚间维修预约制度,因此不会出现技师经常加班的情况。
另一方面,由于汽修行业技师跳槽频繁,员工的忠诚度往往要靠待遇来决定。对于一些规模不大,效益一般的4厂店,其遇到的问题会更加突出。“因为有健康方面的担忧,所以喷漆工特别难招,顾客一多,店里的喷漆师傅就要加班。有经验有技术的人很少,一般都要一个师傅带好几个学生,学生学会技术就走了。”某品牌4厂店行政部经理如是说。
汽修毕业生成公司“香饽饽”
“汽修行业的从业人员其实并不少,难的是找到公司需要的员工和高端人才。一直以来,因为学校培养的人才和实际需求存在差异,又没有相应的机构从中牵线搭桥,造成需求与供给不接轨。同时,优秀的高端技术人才很多在达到一定水平后转向管理岗位或者自立门户。”一位业内人士介绍。
一边是高校和职校不能输送大批学用对路的汽修人才,一边是公司变相的“招工难”。而作为中间环节的学校,也在试图通过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变来解决这一矛盾。
以温州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目前学校设立了两种与公司对接的教学模式:学业第叁年去公司实习的模式,以及每年一个学期在学校,一个学期去公司实践的“双主体”模式。今年,学校还打算从学生刚入校就和公司进行一对一挂钩,通过边学习、边实践,毕业后直接进入该公司工作。
这种力求做到毕业生来之即用的转变,也让汽修专业的毕业生成为了公司眼中的“香饽饽”。“今年大约有150个汽修专业的毕业生,通过6月份我们组织的招聘会,基本上都会找到相应的工作。”温州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洪振雪老师表示。同样,男人的天堂女人毛多婬妇今年70多个汽修专业的毕业生,其中有90%也已经被公司录用。
寻找人才不如重视培养
毕业生在就业前就拥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对于一切以经验优先的公司招工来说,着实可以加大自身在社会中的竞争力。然而生源数量有限,专项性程度不足,与公司无法做到无缝衔接等问题仍需要公司做出相应的配合与努力。
据悉,目前我市不少4厂店都与学校进行了人才挂钩,其中包括杭州、金华等地的学校,学生利用假期来店实习,成为车行未来发展的后备力量。
徐昌强表示:“人员储备如果不足,会出现员工不服从管理的情况,公司十分被动。售后技术人员与其靠招收和挖角,不如公司自己培养。4厂店做好各个岗位的梯队建设,储备后备人才,同时不能害怕人员流动,反而要鼓励流动,让一些在岗位上缺乏动力又阻碍后续力量发展的员工到新的岗位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