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温州技师学院2013级计算机应用班的德育课堂上,学生们展开了一场主题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还是以才为先?”的辩论赛。
重德育,强调人文素质教育,是近年来我市各大技工院校最明显的变化。一诗人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如今很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是德才兼备。
人文素质教育可为学生树立价值观提供能量和内驱力。其实,一位毕业生今后发展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价值观,而非其所掌握的技术。在我市各大技工院校推崇的“内外兼修”教育模式中,涌现出大批优秀毕业生,如今他们都已成为一些公司的中坚力量。
毕业生 在校“修炼”做人做事的态度
江磊,温州技师学院2012届数控技师班毕业生,如今是一家知名汽配公司的车间主任。
江磊说,在学校最锻炼人的地方是学生会和技师研修班。学生会里让他懂得为人处世,这段经历对他今后工作影响很大,而技师研修班则教会他自学能力。
拿江磊自己的话来说,他在读中级工时成绩平平,悟性不高。中级工等级考试车工也就刚好及格。但进入技师研修阶段,他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特别是自我管理能力。
温州技师学院就是这样神奇的地方,成绩平平、悟性不高的学生也能在这里成为高端人才。
毕业进入公司任职,江磊从操作工干起,起初天天拧螺丝,任劳任怨。车间主任觉得他做事踏实,开始让他帮忙打下手。现在他也成了一名车间主任,负责18名工人的日常管理。
江磊说,走到今天靠的是一份坚持,只有付出,才能让人家认可。这种先做人后做事的态度,就是他在技师学院“修炼”而成的。
多年来,温州技师学院致力于“叁个文化”建设,持续推进传统文化、技能文化、公司文化进校园,通过多措并举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学生成长,转化学生内在价值取向,实现修身、谋生两不误的校园文化建设主旨,成为职业院校的典范。
在温州技师学院,每周叁下午都有班级出校园进公司,亲身体验公司工作氛围,实地感受公司文化,拓宽他们的专业学习空间。学院“技师讲堂”定期邀请公司的老总、技术骨干或社会各行业专家开讲座,讲述公司文化、职场知识。
人文素质教育让温州技师学院的学生除掌握高技能知识外,还得到更全面的进步发展,从而具备健全的人格。毕业生走出校门后,能迅速适应社会环境。
温州技师学院 打造“德才兼备”高端人才
温州技师学院2012届烹饪专业毕业生吴克项,在乐清一美食城工作。在温州技师学院就读,他拿奖无数。这也成了他步入社会后,迅速成为一名大厨的资本。
他也感受到学校这种教育模式给他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他说,在校两年,学校教会他适应工作的本领,以及待人接物的能力。这让他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
温州技师学院毕业生张帆远影如今是中国迪丰集团时尚买手、服装设计师。她就读服装专业,经过四年学习,她以其出色的毕业设计作品和优秀的技能竞赛成绩,敲开了中国迪丰集团的大门。
学院的人文教育,更多是体现在情感、意志、直觉及综合的非理性方面;而技术教育则是体现出认知、分析、逻辑和思辨的理性方面。张帆远影把两者有机结合,造就了她对服装设计理念拥有独特体会和对服装面料的敏锐嗅觉,这种能力让她成了一名集市场调研、商务谈判、组货采买、时尚买手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人文教育在温州技师学院无处不在,学院的墙壁、走廊、操场到处都用生动形象的图案、漫画、文字装点着,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出自《弟子规》的经典名句。日前,该学院还举办了第一届技能文化节,学生专业技能比赛、专业趣味活动、公司专题讲座、学生小制作及小发明作品展示等分别在两个校区火热举行。
温州技师学院有关人士说,有德无才算不上理想的人才,有才无德同样称不上是合格的人才。如果只重视所谓的才能或技能,忽视其做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他们学院要为社会打造的是“德才兼备”的高端人才。
浙江工贸技师学院 人文教育培养出“90后”儒商
在很多人眼里技校生是整天油乎乎的和各种机械打交道的,似乎跟高雅的经典古文不搭界。然而,在浙江工贸技师学院里,扑鼻而来的机油味中无不渗透出文化的味道,传统文化已成该校正式的教学科目。
林宝贵,1990年出生,浙江工贸技师学院2009届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毕业生,德艺设像工作室负责人。
对德艺两字林宝贵有自己的理解。林宝贵说,“德为先,艺为本”,这是他的经营理念,也是在校学习传统文化几年的体会和总结。对“德”的认识,他是从2009年开始的,那一年他刚进学校,加入了学校的传统文化读书会。
“经常诵读《弟子规》《叁字经》之类的古文,刚开始不以为然,可一段时间后,感觉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不一样了。”林宝贵说,他取得今天的成就,源于浙江工贸技师学院优质的教育平台和特别的教育模式、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让他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林宝贵的德艺设像工作室位于学院路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园,这家工作室集专业平面广告设计、影像摄制等于一体。虽然工作室只有5人,但效益却很高。他私下和记者说,他接的订单已排到明年2月。而一年下来,他们每人能有20多万元收入。
同样成功的还有浙江工贸技师学院2011届毕业生杨忠敏,今年22岁的他已获取众多殊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瓯塑艺术传承创新人; 2012年最美浙江人·文化新浙商新锐人物;温州市十大经济新锐人物。
学院传统文化教育深深影响着杨忠敏的职业规划。他励志做瓯塑艺术传承发扬人,因此创办了瓯塑公司,把瓯塑这古老的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元素、文化创意与生活应用有机结合,突破了瓯塑发展瓶颈。
浙江工贸技师学院副院长程瑞存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程瑞存说,过去一些技工院校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往往重专业、轻德育,这使得技校生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程瑞存的推动下,浙江工贸技师学院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学校专门编制德育读本,把《弟子规》《叁字经》《大学》《中庸》等经典古文纳入其中,还连续多年组织传统文化学习成果汇报大赛。今年,该校选择一个班级作为试点,把中华文化基础纳入教学科目。
程瑞存说,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证明,学习传统文化不仅促进了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有利于学生就业与用人单位的良性发展。
温州交通技校 毕业生德才兼修迎合公司需求
德以修身,技以立业。这是温州交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交通技校)的校训,也是该校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的反映。
传统观念一直认为,技工学校就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工人,学生只要学会操作技能上岗生产就行。然而,这种单一技能培养目标的定位,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继续深造的基础,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交通技校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突出人文素质教育,把传统文化纳入教学之中,并规范学生行为量化考核,因此培养出的学生除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外,还具备竞争和团队意识、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能适应各种竞争和挑战。
方德明,交通技校汽车维修专业2000届毕业生,他现在是温州交运集团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高级汽车维修技师。他曾被评为服务行业的“名师名家”、“首席技师”,还是第四届温州市十大优秀青年岗位能手。
方德明不但精通多种型号车辆的维修技术,而且还撰写了《中华轿车遥控维修方案》、《东风雪铁龙故障案例汇编》、《中华轿车故障案例汇编》等文章在《汽车维修技师》杂志上发表;参与神龙富康轿车相关疑难故障维修方案的制订等。
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让交通技校培养出一大批学习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
毕业生谢作回2006年应聘进入宝马温州4厂店售后车间工作,表现比较突出,公司推荐他参加宝马汽车品牌2008年的机电工认证学习,并顺利通过认证。次年参加了宝马在中国的首批“底盘技师”的认证课程,通过了宝马公司首批“底盘技师”的认证。此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重新回交通技校参加汽车维修职业技能的提升培训,取得“汽车高级维修工”职业资格。
温州交通技校校长赵丁灵说,刚进学校的一些学生习惯不好,在家长眼里特别难教。但是学生毕业时却是很多公司抢着要的人才。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一贯的办学理念是德才兼修,迎合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