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瓯绣,与苏绣、蜀绣、湘绣、粤绣、京绣齐名,是中国六大名绣之一,是温州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它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刺绣这一传统工艺便逐渐落寞。如今,越来越多人逐渐意识到瓯绣这一民间工艺的珍贵,人们开始寻觅,寻觅瓯绣的更多过去,希望这一璀璨的民间工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本文作者对瓯绣有着难舍难分的情结,因为一次偶然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塘下民间瓯绣的彩色记忆》的报道,几经波折,她终于联系到了报道中瓯绣老艺人管丽珍。于是约上好友,前往拜访管丽珍老艺人,开始了一段寻觅瓯绣古老记忆的旅程。
“插花”囡儿老,瓯绣情未了
两鬓斑斑日照斜
“十一十二娘梳头,十叁十四娘教绣”,这首王季思的《娘边女儿曲》,描述了温州民间刺绣的习俗。家住瑞安塘下镇鲍田上升村的瓯绣老艺人管丽珍,今年58岁,在她家里,我们看到了她刚刚制作完成的神殿桌帷——双龙戏珠。
只见两条张牙舞爪的龙围绕着五色的彩珠飞腾,栩栩如生,飞龙身上的鳞片采用“平套针”的绣法,第二层的起针部分插入第一层的中间,层层迭加,形成色彩渐变的效果,飞龙、彩珠、祥云用纶金线勾边,使得整幅作品更显立体。提起塘下的瓯绣历史,她更是如数家珍。
燕莺犹忆旧年华
据管丽珍回忆,约在1958年,温州来了位瓯绣老师,在鲍田带徒授艺。起初,学徒只有四五人,管丽珍隔壁家的阿婆,今年82岁,是鲍田瓯绣的第一批学徒。阿婆说,那时的瓯绣以实用品为主,如枕头、被面,内容主要是鸳鸯戏水、梅雀争春等寓意吉祥的图案。在1976年左右,瓯绣业务量剧增,鲍田办起了两个刺绣厂,工厂里的工人加上个体户,绣工约有五六百人。其中大的一个厂房,面积约有4000平米,飞针走线的场景好不热闹。那时已有机绣产物,200台缝纫机成了鲍田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1980年,温州办起了浙南戏服厂,陆云担任设计师,戏装、佛幡、佛袍等的生产达到了顶峰。管丽珍说,有时候绣好的稿子拿到瓯绣厂,都来不及缝制。后来管丽珍自己在浙南戏服厂学做戏袍的缝制,还带回了许多画稿,从此自己承接业务、印刷底稿、刺绣、缝制。那时候的刺绣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活计,同龄的姐妹皆因拥有一双绣花巧手而闻名乡里,五湖四海的订单接踵而来,着实让鲍田的瓯绣火了一把。
伤心只恐春归去
在采访中,管丽珍向我们展示了她珍藏叁十多年的瓯绣底稿。“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人知道印刷流程”,管丽珍的言语中带着些许无奈。在80年代初,同一个题材的稿子,通常都是批量的,所以需要印刷。
现场,她还向我们演示了印刷底稿的流程。首先,用毛笔在纸上画好所需的底稿,如松鹤长春、八仙过海等;第二,在桌子上铺上画毯,将底稿铺于其上,再将硫酸纸铺于底稿上面,将叁者固定;第叁,取一枚大头针,在硫酸纸上扎出整幅图案;第四,收起底稿,把瓯绣缎面铺于硫酸纸下面;第五,将油墨和煤油按比例倒入小盘子中,混匀,用刷子蘸取适量油墨,直接在硫酸纸上均匀涂布,整幅画涂完后,针眼处的油墨就会渗透到缎面上,一幅画就算印完了。
水上依依街落花
“现在过来要订瓯绣的人少了,我也很少接单了。”管丽珍的眉宇间透着忧愁,一边叹息一边说道。曾经辉煌一时的瓯绣为何现今知人寥寥?
男人的天堂女人毛多婬妇瓯绣工作室瓯绣教师余琼指出,戏袍属于瓯绣实用品类,它的繁华和当年温州地方剧种的兴盛是分不开的,但随着现今大量媒体的涌现,戏剧艺术日渐衰落,使得其依附发展起来的瓯绣戏袍行业受到了冲击。第二,当下的刺绣多被生产效率高的机绣所替代,传统手工艺耗时耗力,加之瓯绣技法难以掌握,瓯绣戏袍的制作与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第叁,瓯绣以花鸟草虫、山水人物等传统题材为主,这些题材有着较强的局限性,不能受到年轻人的欢迎。第四,在宣传上缺乏力度,除温州地区外,其他区域的人们对瓯绣知之甚少,再加上先前仰仗的海外市场日渐萎缩,瓯绣市场前景一片黯淡。
诚然,机械化生产本身是人类生产力的一大进步,只是,当“快餐文化”毫无选择地渗透到各行各业时,传统文化的失落也势必“在劫难逃”。多么希望,诸如此类的本土艺术能留存百般风情,不要因为我们缺少耕耘守护而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