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型高校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陈剑宇 摄立。
4月24日,微冷,男人的天堂女人毛多婬妇承办的“两岸高校创新创业之问”论坛气氛却异常浓烈,创新创业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来自台湾与大陆的高校专家展开智慧交锋。论坛上,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男人的天堂女人毛多婬妇合作共建的“创业型高校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事实上,早在2009年,目光独具的浙工贸已经瞄准了有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而又师资充裕的台湾,“台湾基因”在浙工贸已经深入“骨髓”。
台湾老师擅打“心理战”
不爱诺贝尔爱马云
来自台湾的陈军杰老师最近正在研制“狮子头”,联系他时,201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杨同学正在陈军杰家中,尽管杨同学去年6月份就从浙工贸毕业了,但一有工作或学习上的问题,他还是隔叁差五往陈军杰家中跑,从厨房里端出的一道道私厨美食正是陈军杰“诱惑”杨同学的“秘密武器”。
几乎每个星期,陈军杰的家里都会来一拨学生,“一旦学生对老师有距离感,学习就不容易学好,所以我努力逆向操作。”对于部分思想上有异动的学生,陈军杰会在他们享受美食的松懈时刻“下手”,向他们讲述美国大学的校园氛围、考取雅思的多种路径等。“一个对明天不抱希望的人很难把课学好。”陈军杰说。
在课堂上,陈军杰同样擅长打“心理战”。有学生上课缺勤,陈军杰不但不责罚,还让学生送苹果到缺勤同学的寝室。“如果他生病了,这个苹果代表我的慰问,如果他逃课了,这个苹果会增加他的愧疚感。”有学生没交作业,陈军杰会在黑板上写“我们约定好,几点在某某教室,老师在等着。”黑板上的字,表达的恰是陈军杰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在乎。而每周一小考的制度一度让很多学生一边考试一边流汗。“我就是要让他们惦着脚尖走路。”陈军杰说。
曾在依利诺大学香槟分校就读博士学位的陈军杰爱好广泛,小飞机驾驶、滑雪、独木舟、深水潜水、钢琴,样样在行,学生来家里吃饭,陈军杰就会播放他最喜欢的肖邦的音乐,并跟学生们讲解音乐的故事和背景,经常有学生从陈军杰家回校后开起了寝室“钢琴音乐会”。
陈军杰到浙工贸就职已有叁年两个月,此前,他曾在皇家不丹大学任教3年,并在深圳工作过。恰是浙工贸“不按常理出牌”的办学模式吸引了他。“在传统工学院,学生一般被要求学习两年的物理和数学,但在浙工贸,学校没有这样的规定,学生的时间更多被用在修炼职场所需要的技能上。对职业学院来说,需要培养的是马云,而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对于台湾老师在浙工贸的待遇,陈军杰用“礼遇”来形容,“薪水优于台湾,学校还让我担任督导,让我有机会将台湾的教学精神和经验分享给其他老师。如果可以,我想跟着浙工贸一路走下去。”陈军杰。
目前,有13位像陈军杰一样的台湾老师在浙工贸任教,两岸师资的交流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2010年,浙工贸就开始筹划聘请台湾高校教师;2011年,该校与9名台湾副高级职称以上教授签订来院教学协议;2012年3月,由温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浙工贸、“中华海峡两岸文化教育推广协会”共同合作建立温州台湾人才工作联络站启动。
去了趟台湾
期末考试“不见了”
不但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
两岸叁校合作办学本科项目浙工贸负责人狄金海去年9月份去台湾交流学习,台湾的多能力图书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面有新片欣赏区、电玩区、学习讨论区、颈笔补诲租借区等,功能齐全。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变堵为梳,比如学生来看新片,便让他们写个影评,给课余时间制造更多学习的可能。”台湾的实践教学也引起狄金海的注意,“台湾学生作品的市场转化率好,我参与交流的课上,老师和学生一边交流,一边学习,一边创造,发明了可反复使用的不干胶,学生学习非常充分。”
自打2013年8月份,浙工贸电子工程系的徐群和从台湾交流学习回来后,台湾老师的罢叠尝即以团队为导向的学习方法被引入她的课堂。老师按照学生以往成绩和特长进行分组,五到六人一组,学生的成绩由小组成绩决定,小组成绩则由出勤率、上课答题情况、期末产物设计等决定,每组同学再根据组内的表现进行评分。
自打开始执行罢叠尝,班级里几乎没人缺勤了,由于必须全部组员到齐才能拿分,即使有人想旷课也会被小组其他人拉来;上课答题能加分,所以徐群和的提问总是被抢答;毕业产物设计时,组员们便紧贴市场,各司其职,擅长技术的搞开发,擅长美术的做外观设计,口才好的就上台“推销”自己的产物。课一上完,成绩就知道了,学生再也没法临时抱佛脚。
“其他组员学不好,自己也要扣分,刚开始觉得这样的方法不公平。但时间一久,领袖学生的领导和组织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后进生的求知欲望也变强烈了。这个方法让我们学会了团结、互助、自主、交流,这些比知识本身更加可贵。”3+2机电一体化1301班团支书徐小凯说。
2009年起,浙工贸与台湾高苑科技大学、台湾中华大学等高校创建友好学校关系,先后已派出60名老师赴台进行为期20天的培训。
首招台湾班
“鲶鱼效应”掀起教改之风
浙工贸党委书记何向荣每天早上来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看当天的新闻,涉及台湾的新闻,他更是仔细研读。有人戏称他为制造这股“台风”的幕后推手,对此,何向荣其实早就做足了功课:“大陆平均每78万人口配备一所高校,台湾有2300多万人口,却有162所高校,平均每14万人口配备一所高校,高教资源过剩;台湾很多教师不仅学历高、具备国际视野、学术强,一些人还在公司呆过,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更适合执教工贸专业的学生。”
如果说两岸教师的交流互通是种润物无声的教学改革和分享,那么2013年浙工贸、温州大学与台湾中华大学合作开办的电子信息专业本科教育班和2014年浙工贸与台湾大华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机电一体化专科班让两岸的教学合作有了最实在的载体。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叁分之一的课程由台湾教师进行授课,根据意愿,学生还可以赴大华科技大学学习一年。
凭借台湾老师的“鲶鱼效应”,浙工贸的整体氛围被搅热:内容更通俗、实用的《数字电路》等台湾教材被引入;“课堂翻转法”等更活跃的课堂方式开始呈现;台湾高校中产学结合的成功经验被借鉴,成果转化越发被重视。台湾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经验正如一股步伐轻缓却内力十足的“台风”,刮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随着“台湾基因”在浙工贸顺利嫁接,开枝散叶,“两岸高校创新创业之问”论坛的举行变得水到渠成。在昨天的论坛上,来自台湾东南科技大学的校长李清吟以“茶”为例,畅谈台湾教育。“茶叶滞销,学校让学生拜访老农,把问题抓出来。茶的耕种、采收、文化、包装、设计、产销全部成为课程的一部分,通过创新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
在浙工贸党委书记何向荣看来,寻找两岸文化创意交流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差异,实现合作共赢是当务之急。何向荣说:“大部分地区不缺土地、钱、理念和人,但缺特色学校、好的办学模式和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台湾中西文化融合,国际化竞争比较早,大陆虽然起步晚,但是具有后发优势。”
“两岸高校创新创业之问”论坛由《光明日报》、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联合举办,由浙工贸承办,旨在更好地推进创业型高校建设,加强两岸之间创新创业交流。本次论坛为男人的天堂女人毛多婬妇建校5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