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了《菜根谭》的一则:“对阴险者勿推心,遇高傲者勿多口,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该防口。”
读来甚有启发,可是,仔细一想,发现“对阴险者勿推心”者,近乎一句“正确的废话”试想,要是我知道他是一个“阴险者”,还能与他推心置腹?再说了,他能让我轻易地看出他的本质,他还能算是一个合格的“阴险者”吗?“知人知面不知心”,看透一个人,谈何容易!
“遇高傲者勿多口”者,也是同样的道理。
但是,《菜根谭》的作者随即在其下点出,“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该防口”,则极好。因为,他把这些人的“形貌特征行为表现”告诉了我们,我们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作出判断了。
可见,教诲者是需要十分注意表达方式的。比如,少用一些概括归纳的定理,而多给以具体形象的描述。这,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比如,有教师很喜欢在笔笔罢上归纳作文要诀:主题突出、观点鲜明、结构清晰、语言顺畅、过渡自然、结尾有力……这些话,哪一句是错的?可是,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听了这些至理名言,仍然云里雾里,作文还是写不好。
前天,有人告诉我,打太极拳需要“行云流水、动静结合、虚灵顶劲、圆活松沉”……我知道,他讲的绝对正确,但是我依然愣了老半天之后才醒悟过来——这些话,我也会讲。
如今许多专家也常常如此,坐在台上一二叁四甲乙丙丁,无不金科玉律警句格言,听了如梦方醒醍醐灌顶;可是,结束之后仔细想想,这些大道理原来我们都懂。
理论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教育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把道理说对,不是很难;而能把枯燥生硬的道理,说得让人入耳入心,让人能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却非常难。
由此可见,通过一堂课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应该注重于这位教师“讲”得怎么样,而应该看看他的学生“学”得怎么样。曾有一个美国教育代表团来中国某所学校听课,他们六位专家不是坐在最后一排看台上的教师的讲课,而是坐在教室的前面看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学习是检验教师的水平的唯一标准。
“传道授业解惑”者,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极难。如何“传”,如何“授”,如何“解”,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作深入的钻研,需要长期的实践,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