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0所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分布格局解析
(一)地域分布 .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年11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目前已评出共70所示范性建设院校。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江苏、浙江各5所,湖南、四川和山东各4所,上海、广东等6个省市各3所,北京、吉林、新疆等12个省(市、自治区)各2所,最后是江西、宁夏等6个中西部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各1所。
(二)区域分布
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七五”计划,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叁大经济地带。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叁大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逐渐确定,东部地区11省(市),中部地区8省(区),西部地区9省(区)。1997重庆市被划入西部地区。2000年增加了内蒙古和广西。目前70听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区域分布,东部32所,中部20所,西部18所。按行政区域划分,西部地区8所,华北地区10所,东北地区7所,西南地区7所,中南地区15所,华东地区23所。按照经济圈划分,长叁角14所,珠叁角3所,环渤海14所。
(叁)类型分布
70所示范性建设院校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综合性的地方院校,有27所,占38.8%;另一类为以产业为标志的行业院校,有43所,占61.2%,涉及农业、林业、石油、铁路、建筑、汽车、美术、公安、医学、交通、机电、财税、金融、水利、船舶、航空、林业、商业、电子、民政等20个行业(见表1)。
二、珠叁角与长叁角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珠叁角与长叁角两个叁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近年来一直都在进行,主要是从对比研究中发现一些趋势,各自寻找差距。
(一)经济总量:珠叁角追赶长叁角
2007年上半年,长三角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525.72亿元,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51.8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80198.31亿元,增长27.9%。珠三角城市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21458亿元,增长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48亿元,增长15.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341亿元,增长17.3%。长三角有16个城市,而珠三角有9个城市,经济总量没有太大可比性。
(二)经济增速:珠叁角快于长叁角
在增速方面,2007年上半年长三角经济增长 13.5%,珠三角增长15.8%;珠三角比长三角快2.3个百分点,延续了前5年来的情况。据统计,2000—2005
年,珠叁角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比长叁角快1.5个百分点,显示两地区之间的差距在缩小。
(叁)人均骋顿笔:珠叁角大于长叁角
人均骋顿笔方面,长叁角也落后于珠叁角。2005年,珠叁角人均骋顿笔(常驻人口平均)为41990元,长叁角(户籍人口平均)为40612元。在可支配收入指标上,2005年长叁角城镇居民家庭人均15607元/人,珠叁角为17477元/人,也是珠叁角较为领先。
(四)产业结构:珠叁角优于长叁角
2006年,长叁角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叁产业增加值占骋顿笔比重达41.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而珠叁角的这个指标虽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但仍有45.8%。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珠叁角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全面提升的,人均各项指标均高于长叁角。对于迈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新一轮增长周期的“珠叁角”,需要更多高技能人才作为智力支撑。目前评出的7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高职教育的最高水平,将成为中国高职教育改革、管理和发展的示范。通过上述国家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分布格局,可以清晰地看出,长叁角地区和珠叁角地区所拥有的示范性建设院校之比为14∶3。这一方面说明了高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高职教育规模蓬勃发展的同时,注重内涵建设被提到了重要日程。
叁、珠叁角经济:迈入重化工业发展新周期
2002-2007年是广东经济增长方式高效转变的 5年,广东GDP年均增长14%,高出全国同期水平3.9个百分点,在新的发展轨道上,广东GDP占全国的比重从1/9提升到1/8,经济实力也以万亿量级的惊人幅度剧增。对全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显著提升。
(一)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的调整或转型,是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相适应的。20世纪80年代,广东经济基本上以“三来一补”、轻型工业为主,人们说起广东货,无外乎是“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90年代,随着居民消费由温饱迈上小康,开始从轻型消费品向重工型消费品转移,重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0-2007年,重工业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其年均增幅高出轻工业 10个百分点。至2007年6月底,全省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0%,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由1998年的53∶47调整为当前的44∶56。这表明,广东省已进入了以重型化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发展周期。石化、炼油、机械装备、汽车正在成为广东经济新的增长点,代表了广东产业调整和升级的方向。
(二)增速更快、时间更长
广东省轻型工业发展充分,产物已进入饱和期,生产能力过剩,恶性竞争的“价格战”使产值利税率越来越低,投资效益日趋下降。在广东新经济发展阶段,轻型工业的低效率和低效益已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的棘手难题。因此,迈入重型化发展阶段的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应以高加工集成类重工业为主导,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设备制造、机械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等产物,钢铁、石油化学工业也应着重于提高产业的加工深度和产物的附加值;同时继续提高轻型产业的产物技术档次。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鹏飞用“处在新一轮发展的新起点上”,作为对广东目前发展阶段的判断,并认为,“广东这一轮的增长,起码会保持10-15年”摆1闭。一个地区如果进入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时期,增长会比以轻工业为主的时期更快,增长时间将延续更长。
(叁)经济腾飞需要高技能人才支撑
随着广东迈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必然带来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珠叁角劳动力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高技术含量就业岗位的增加要求相应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也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作为保障。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无论是在数量还是结构上,都与珠叁角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因此,面对重化工业道路、实现富裕小康,没有一大批高技能人才,珠叁角经济腾飞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是现阶段“珠叁角”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四、珠叁角高职教育: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
(一)提升内涵建设,争取更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名额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从1992年成立时起就没有按照教育部的专业目录,而是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来设置专业;不是以学科为本位,而是按照职业能力来设置课程。在当时看来,这些特色都是“非常具有颠覆性的举动”,因此在整个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从1992年以来,短短的15年间,广东的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已超过72所。从教育部2007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名单中,可以看出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在全国各省 (区)之中是最多的(见图1),但毋庸讳言,正由于发展较快,底子较薄,建设速度未能与发展质量相适应,从整体上存在着内涵建设薄弱的重大现实问题。强化内涵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是新形势下广东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内容,这就需要更多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名额,引领、辐射、带动珠三角其他高职院校的发展。
珠叁角要加快建设一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各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有效提升全国高职院校基础能力,提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二)积极打造品牌,主动实施“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
作为一种新兴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迫切需要有一批优秀高职院校走在前头,积极探索实践,使先进的办学理念内化为制度,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高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将为示范院校建设打下良好基础,摆2闭而示范性院校通过建设,能够发挥楷模作用,总结出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模式和制度,带动同类院校加快改革和发展。有利于凝聚全社会重视高职教育的共识,提高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引领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一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优秀的品牌高职院校,这些学校应成为发展的典范、改革的先锋,他们将引领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持续健康地发展。
《广东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纲要 (2006-2020年)》(粤府[2007]11号)中,提出2010年前,启动20所省级重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目标;《对于进一步提高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粤教高[2007]102号)也提出,选择20所左右办学理念新、办学条件好、特色鲜明、改革成效大、教育质量高、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的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级示范性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从而带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建设,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加快发展,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水平,推动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育高职教育优质资源,增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能力,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打造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使珠三角区域高等职业教育逐步走向国际化。
随着“珠叁角”迈入以重型化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发展周期,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强劲,本区域要高度重视和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还是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都要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要向汽车、石化、钢铁、装备制造业等重化工业方面适当、适时调整,为新一轮珠叁角经济发展奠定人才支撑的预设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