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足区域经济,建立专业建设机制
专业设置与调整是制约高职质量提高的“瓶颈”。一些学校专业设置与本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对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一个长效建设机制,只是根据社会上什么专业炒得火,就设置什么专业,并且课程体系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分析,与行业标准不衔接,与公司需求不适应,从而造成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被接收度和具有的竞争力较低。据调查,某一工科高职院校于2003年开办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开设了经济法、国际金融、市场调查与预测、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情报分析等10门专业课程。由于职业岗位针对性不强,导致课程设置主线不突出,面宽而不精,难以形成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该专业46名毕业生,只有24人就业。
因此,高职示范校建设必须建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科学严谨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的计划与调整机制,并长期执行。对于专业设置与调整应该坚持以下原则: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基于产学做相结合学校条件相适应的原则、建立培养龙头专业以带动学校长远发展的原则。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中认真做好岗位群的分析,同时依据示范校的建设要求做好所培养能力的分解工作,这样才可能确定课程体系和标准,构建适合的建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瞄准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服务面向,优化专业结构,横向上,要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按大类专业招生;纵向上,要延伸专业内涵,改造传统专业,扩大专业服务范围。学校应认真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公司用人需求,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淘汰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积极打造精品专业,培育长线专业,发展短线专业,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情况,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改变专业口径,保证专业设置始终贴近市场,贴近公司需求,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促成毕业生顺利就业。
二、以工学结合、校区结合为切入点,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天津职业大学地处国家第叁个级经济开发区--滨海新区,而高职教育办学的一个主要方针就是为区域经济服务。因此,我校把“工学结合、校区(滨海新区)结合”作为示范校建设的切入点,一切工作以这个点为圆心开展工作。
示范校建设的龙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训基地、教材建设等问题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后才能有各自准确的定位。而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要在实践教学、校区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书”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创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点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这就必须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公司评价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我校积极学习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以滨海新区的就业市场为风向标,确定各自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界定岗位的核心能力,形成专业培养的核心能力和核心课程,从而构建课程体系。在研究开发中,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强调公司不但提供场地和设备等,还派专业骨干参与实践教学管理,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政府引导、公司和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示范校的课程建设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进行构建,要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探索和建立科学的、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特别是核心课程的目标(标准)要明确具体,深广度要求适当。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上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高职教育绝对不是本科的压缩,时时刻刻保持这样的警示:“我的改革与本科教学有何不同,培养了学生什么能力”。构建完善的专业认证体系,利用我校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优势,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取得“双证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并要求必须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加强课程建设规划与研究工作,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积极与行业公司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注重发挥行业公司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工作,并注重在实践中不断评价和修正教学标准。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因为教学过程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和重要手段,没有完善的过程管理,所有的标准和模式只是停留在纸上文件,因此要特别重视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教学过程监督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基本文件。充分利用督导组的监督组能,与教务处一起发现、纠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充分利用学生评教、专家评教、同行评教制度的机能,及时将结果反馈到任课教师,及时纠正偏差。同时在制度上确保实践教学时间和质量,强化对实验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关键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健全实训基地的工作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确保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质量。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建设,定期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吸收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总之,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管理,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标准,建设一只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实现之本,是课程建设之源。因此,选择造就一批在本行业、本地区有影响的技术和工艺大师,重点专业和核心课程有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具有行业公司经历的专业带头人,并形成相应的专兼结合符合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的教师队伍梯队是示范校建设的根本保证。
强调“双师型”是一个师资队伍,而不是一个教师的师资建设理念,同时,也必须强调工程师要懂得教学规律,讲师要知道实际操作,只是各有侧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方面是聘请公司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在教学安排上突破学院本位观念,调整学院的授课进程和授课时间,适当将一些操作性、需要以做为主的课程由聘请的公司工程师讲授,也可以将一门课程在内容上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理论知识,由学校教师讲解,一部分为实际操作,由公司工程师讲授,从而让学生能学到优秀行业专家传授的真实有效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是培养引进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有高超讲授能力、有一定实际能力的本校教师,由这些教师教授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首先形成符合能力要求的知识大框架,奠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为学生以后的多元发展作好知识储备。学校不必把力量放在将一个教师培养成为讲师、工程师的多面手,实际上,这种理想主义很难实现。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构成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公司和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切实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到实处。逐步优化“双师”结构,形成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1:1的专兼结构的教师队伍。此外,要加大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注意引进优秀人才,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公司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形成一大批具有“双师”结构特征、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五、以工学结合为标准,搞好优质课程、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示范校建设是由诸多元素构成,优质课程是诸多因素的最为关键要素,只有建成一批能够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优质课程,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课程体系坚实可靠。优质课程建设不同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必须强调工学结合,从课程特色、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课件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都必须紧密围绕工学结合这个纲领,对每一项建设工作都要以是否是工学结合为必要条件,必须和原来的建设项目进行比较,最大的差别又应该是工学结合。在建设工作中,必须有相应公司人员参与,适当引进国外公司,尤其是合资公司培训员工的培训方法,将公司培训经验,合资公司先进的、行之有效的培训理念纳入到优质课程建设中,要求课程负责人及建设人员一定要时刻强调这门课程称之为优质课,与一般课程优在何方。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的重点,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则,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努力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学校公司在经济上“双赢”的原则,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公司追求的利润最大化,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将实训基地建设落到实处,结合的平台应该经济上的平等和双赢。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公司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以公司为主组织实训教学,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这种实训基地中得到训练,也为公司员工提供具有良好教育环境的培训场所,逐步提高校企合作水平与产学研结合层次。在校内实训基地方面,要特别注重加强生产性实训,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提高开放性,主动强化与公司和市场更紧密地联系,逐步使生产性实习占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超过80%。同时,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与良性运行能力,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开放和使用效率;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要逐步增加数量,拓展功能,规范管理,注重实效。
总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是一项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系统性的质量工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明确的建设目标和所面临的建设任务都是十分繁重的,尤其对于已经列入了国家示范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的院校来说,必须通过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全社会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院校的“示范效应”,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正面影响力和强大竞争力,形成中国职业教育的领先团队和特色模式,参与国际竞争,树立中国品牌。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类型”就已经确定其艰巨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大批量培养高素质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迫切需要有一批优秀的高职院校走在前头,积极地探索实践,使高职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内化为制度,发挥它们在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在世界职业教育界打造特色鲜明、质量优秀的中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