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学习资源分社在华中、华东、京津地区28所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研。
●本次调研取得的数据显示,大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来源是就业,占57.4%,其次是学习,占53.4%,感情占27%,人际交往占23.5%,经济占14.4%,与父母关系占8.6%。学习压力与就业相关,因此就业已经成为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
与压力最大源相关,社会交往问题占59%,成为大学生最大心理问题,自我感觉中的抑郁为26.1%、强迫症为24.3%、自卑为20.7%,其中自我感觉学习障碍为15%,缺乏生活目标为14.8%。
●本次调查发现,大学各年级面临不同心理问题,其表现为:
大一:无法迅速适应大学生活
学习上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失落感。
大二:问题多发
日常琐事引发矛盾,爱情引发的心理困扰,奖学金引发的心理问题,就业压力的提前释放。
大叁:爱的变奏
爱情、性心理问题的爆发,考研、就业压力提前释放。
大四:去向何方
职业生涯规划的迷茫,职业目标不够明确,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择业取舍的痛苦。
《中国教育报》2008年8月25日第5版

摆大学生求职现状闭
实践经验丰富和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仍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毕业生自身所存在的种种“通病”也逐渐暴露,用人单位提醒毕业生,在准备走向职场时,必须有归零的心态。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其中最心切的莫过于毕业生的父母,十多年含辛茹苦把孩子供上大学,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于是,在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我们总能看见父母的影子,他们为毕业生提供经济来源,寻找关系,甚至排队。众多事实面前,无怪乎有人惊呼,大学生就业进入“老子时代”。
进入四、五月,不少应届毕业生已和用人单位签约,但校园里还有一些学生仍然在为找工作忙碌着。是什么阻碍了他们就业的脚步?据高校负责就业的老师介绍,学生期望值过高、表达能力不足、家庭意见不统一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好在离毕业还有一段时间,这些学生的当务之急是及时找出原因、扫除障碍,解决就业问题。
摆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闭
来自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针对全国青年读者的调查显示,53.7%的青年同认为第一份工作主要是“积累经验”,而31%的青年则把重点放在“挣钱”上。虽然整体上以“长远利益”为打算的青年占多数,但“生存”的压力使他们不得不更现实。
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针对毕业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等形式介绍一般知识,以缓解他们的负性情绪,提升其综合素质。针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