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午,刘基诞辰70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温州)刘基文化高峰讲坛在温州市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陈进玉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全文如下:
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回到家乡,出席纪念刘基诞辰700周年的大会,我深感荣幸。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力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次,中国明史学会同中共温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纪念大会、高峰讲坛和弘扬刘基文化的十项活动很好,完全符合上述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刚才陈德荣书记的讲话讲得很好、很到位。我相信,这次纪念刘基诞辰700周年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学术活动,其影响和意义也将不止于温州。我谨代表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向你们表示热烈祝贺!
十四世纪中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元朝由盛转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使统治集团受到沉重的打击,并一步步走向衰败。公元1311年,在浙南大地上诞生了一位对元明鼎革产生深刻影响的历史人物——刘基。刘基,字伯温,自幼熟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润,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军事、文学等知识,很快成长为忧国忧民、抱负远大的青年才俊。但他从二十五岁到五十岁的二十五年间,由于受到腐朽没落势力的排斥、诬陷和打击,仕途坎坷,壮志未酬。1360年,也就是刘伯温五十岁的时候,他应邀加入了以朱元璋为领袖的反抗元朝反动统治斗争行列。刘伯温的政治理念和杰出才干,很快为朱元璋所信任和重用。
在佐明的短短十年中,刘伯温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协助朱元璋,运筹帷幄,首战龙江,再战鄱阳,打垮了陈友谅,接着挥师东下,平定张士诚,由此东南安定,为大明王朝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二是协助朱元璋,亲力亲为,营建新都、制定律历、复兴科举、整肃纪纲,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及其巩固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叁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正是后人对刘伯温历史地位的形象概括。
刘伯温从二十叁岁中进士,到遭受排挤迫害六十五岁在家乡忧郁去世,这四十多年间,他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和具有深邃内涵的政治、军事着作。我们的先贤刘伯温,不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我们温州人,应当为有这样一位历史上大有作为的杰出乡贤而倍感自豪!
朱元璋在称帝后的第叁年,封刘伯温为“诚意伯”。在刘伯温去世139年后,明正德皇帝封其为“太师”,谥号文成。刘伯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叁不朽的伟人,其思想、智慧及人格魅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随着历史的变革和进步而不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当然,刘伯温作为生活在封建专制下的一代名臣,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这是我们不可苛求于前人的。今天我们纪念刘伯温,应当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生活在21世纪初叶的中华民族子孙来说,对于正在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中国人民来说,我们究竟应当继承和弘扬先贤刘伯温哪些可贵的思想和品德呢?这里,我谈四点看法,同大家一起研究。
第一,“以民为本”。刘伯温主张,“国不自富,民足而富”,“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本”。他还主张,“生民之道,在于宽仁”。《郁离子·灵丘丈人》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山东藤县有一位老人非常善于养蜂。老人成功的秘诀在于精心管理。他每次取蜜的时候只拿走多余的蜂蜜,而不把蜂蜜全部取光。这样,原来养的蜜蜂安心定居,新来的蜜蜂也愿意在这里繁殖,结果每年都能收获好几百斤蜂蜜,家道也越来越兴旺。后来,他的儿子继承他的家业,但对养蜂的管理判若两人。夏天让烈日暴晒蜂箱,冬天任凭风雪覆盖,甚至蝼蛄、蚂蚁钻进蜂箱也不管。由于他只知收取蜂蜜而不爱惜蜜蜂,结果蜜蜂举族而去,家道也因此败落。刘伯温借此发出感慨:“为国有民者可以鉴矣。”刘伯温的民本思想,不仅表现在极力推崇官员廉洁从政,轻徭薄赋,而且针对“厚利入私家”的现象,主张均平,“推余补不足,兹实王政始”。刘伯温在其诗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讽刺、鞭笞鱼肉人民的贪官污吏。在《郁离子·蜀贾》中,刘伯温描写了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竟然得不到上司的信任,解职归里时连船租的钱也没有,反倒被众人耻笑。而贪官则因为巴结了上司而得到升迁,反倒受到众人称道。黑白如此颠倒,刘伯温借题发挥,对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丑恶现象予以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刘伯温的民本思想,在军事斗争中也得到运用。龙湾之战,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他主张“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通过争取民心、鼓舞斗志来赢得战争胜利。纵观刘伯温的政治生涯,他坚持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是坚定的和一贯的。在那个时代,有如此的认识和实践,实属难能可贵。今天,我们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而且完全能够比我们的先贤做得更多更好。这就是我们所有的国家公职人员,都应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二,“以道事君”。刘伯温说:“以道事君者,忠之大也。”这里所说的道,主要是指治国理政应当遵循的理念和原则,也包括社会正常运行必须服从的真理和规律。在皇权高于一切的封建专制下,刘伯温在看待君臣关系上能提出“以道事君”的理念,需要莫大的政治勇气。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凤阳建都、平定王保保和选任宰相等重大问题上,刘伯温都敢于在朱元璋面前直言,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主张。当时,明初何处定都,有争议。朱元璋提出除金陵(今江苏南京)之外,在临濠(今安徽凤阳)建中都,实际上是想把首都迁到老家去,尝尝荣归故里的风光。刘伯温犯颜直谏,说“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王保保未可轻也”。刘伯温之所以坚决反对,理由有两条。一是营建中都工程十分浩大,而天下初定,百姓尚未得到休养生息。再说,金陵与临濠相距并不遥远,在临濠营造中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二是元代着名统帅王保保仍握有重兵,对新生的明政权威胁甚大,需集中力量认真对付。但是,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正确建议置之不理,于洪武二年命令开工在临濠营建城池宫阙,前后六年,耗费极大。再加上朱元璋在同王保保的战争中,吃了败仗,累计战死四十多万人。在这种形势下,洪武八年四月,恰好在刘伯温去世之时,朱元璋最终不得不亲自撰写罪己文告,到中都祭告天地,罢建中都。刘伯温的逆耳忠言不幸被验证,也彰显了这位开国功臣“以道事君”的高尚人格。今天,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大力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很有必要继承和弘扬先贤刘伯温那种刚直不阿、敢讲真话、坚持真理的精神。
第叁,“以智制胜”。刘伯温从小聪慧过人,博学强记,注重社会实践,因此成为那个时代智慧超群的杰出人物。刘伯温生生不息的天道观,知必有见于行的知行观,教为政本、重德致用的教育观,试之事而后识贤的用人观等,都是他哲学智慧的结晶。刘伯温逝世后,人们根据他参与指挥过的军事战役和办理过的重大事项加以演义,逐步把他神化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天师”。而实际上,刘伯温的“神机妙算”,并非天授,而是来自于对客观事物的周密观察和思考,来自于对世道人心的深刻洞察和体悟。这在他功成身退的变局中,也得到了体现。朱元璋的皇帝宝座坐稳以后,虚荣心和猜忌心大为滋长,开始杀戮功臣。刘伯温从朱元璋问相和定都等分歧中,敏锐地感觉到自己面临被冷落、被排斥乃至被铲除的危险。于是,他在年龄刚过六十,便当机立断,激流勇退,告老还乡,闭门谢客,不再过问朝政。就是这样,淮西集团李善长、胡惟庸之流,仍不放过他。在当时的权力倾轧中,刘伯温势单力薄,难以摆脱遭诬陷、受打击的可怕命运,但他依然坦然面对、沉着应付,最终争取到比自己的对手较好的结局。今天,我们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难题,不仅要有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精神和忧患意识,而且要有知微见着、当断则断、善于应对的政治智慧。
第四,“以德服众”。刘伯温是一位清官,廉直恤民,秉公执法,以高尚的官德和人格魅力流传后世。刘伯温的官德,最突出的是刚正、诚信。他一生最鄙视、最痛恶的,是官场中那些弄虚作假、阿谀奉承、摇尾乞怜和尸位素餐的人。刘伯温为官口碑好,在政治漩涡中得以自拔,还得益于他一生不结党。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对他的儿子说:“刘伯温他在这里时,满朝都是党,只是他一个不从”。明初朝廷中结党营私之风盛行,彼此明争暗斗,争夺权力,刘伯温洁身自好,不结党、不营私,这集中反映了他的人生境界和高尚品德。刘伯温为人处世不徇私情,有这样一个事例。1368年,在朱元璋巡视汴梁期间,丞相李善长和刘伯温留守南京。当时刘伯温官任御史中丞,专司纠察百官。朱元璋曾暗示他,即使是皇帝身边的宿卫宦侍犯了错误,也要启奏皇太子按律处理。恰逢中书省都事李彬贪污犯事,李善长与之关系密切,为其求情。刘伯温不买账,依旧奏请处斩李彬。由此得罪了李善长,处心报复刘伯温。有一次,朱元璋因事责备李善长,刘伯温却以国事为重,为李求情,称其“能调和诸将”。朱元璋私下对人说,李善长要害刘伯温,刘伯温反倒为他说好话。这件事反映了刘伯温为人正派、不泄私愤的坦荡胸怀。今天,我们党领导的是拥有13亿人口的现代化事业,多么需要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去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今年4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同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大声疾呼加强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具有时代精神、自尊自信、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而弘扬刘伯温的诚信文化,则不失为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弘扬刘基文化的活动应持久、深入开展下去,要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农村。
这里,我还想向大家推荐刘伯温的传世之作——《郁离子》。刘伯温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五十岁,是他饱经元末官场厄运之后,弃官隐居浙江文成南田村时的发愤之作。这部寓言体的散文集,集中反映了刘伯温的政治观点和人生哲理,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其主张任用贤才和讲求诚信。刘伯温认为,任用贤才是匡治天下的良药。整顿纲纪、德刑兼济,重用贤才是治国的关键。刘伯温主张,对人才应善于培养、用其所长,“教其所不知,而不以我之所知责之;引其所不能,而不以我之所能尤之”。刘伯温认为,诚信是做人和处事的根本。《郁离子·虞孚》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虞孚从计然那里学到种漆的技术,叁年之后收获很多漆。正当他准备运到吴地去卖的时候,其妻兄说他曾看到人家卖漆时将漆叶膏放在漆中,能得到成倍的利润,而别人也看不出来。虞孚信以为真,准备了很多漆叶膏一起到吴地去卖。吴人看到虞孚的漆很好,就回家取钱来买,虞孚趁机将漆叶膏掺入漆中。吴人取钱回来,看到漆桶上的封识是新加的,便产生了怀疑,说二十天后再来买。过了二十天,虞孚的漆由于加了漆叶膏而全部变质,再也无人问津。他聪明反被聪明误,无钱归家,沦为乞丐,最终客死吴地。这个故事,说明了诚信在公平买卖中的极端重要性。《郁离子》全书共十八章、一百九十五条,是一部脍炙人口、发人深思而可读性强的经典着作。我建议,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少年不妨读一读,从中必将会受到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智慧、审美的熏陶和启迪。
同志们,朋友们:
我们隆重纪念刘伯温,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挖掘和弘扬刘基文化,不仅能为温州打造一张含金量相当高的文化名片,而且有利于强健新温州经济的筋骨,推动温州文化大市建设。同时,我们加强对刘伯温生平、事迹、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深入研究和普及推广,必将在全国范围乃至海外华侨华人中扩大这位伟大先贤的影响,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伟大祖国的和平统一。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愿意为此尽一点绵薄之力。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推进“叁生融合”、建设“幸福温州”、重振勇立改革开放潮头新温州的雄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努力奋斗!